京运通VS赛维LDK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诊断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人被附着在机器之上,处于被剥削与被奴役的状态。
[7]《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15条第3款将该种情形表述为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单方变更、解除协议。具体以行政协议的撤销是适用我国《行政诉讼法》上的起诉期限还是适用我国《合同法》上的除斥期间为例,在赵新建等诉渭南市人民政府案中,[12]法院认为,撤销《征收房屋安置协议书》属于行政案件,应适用《行政诉讼法适用解释》第94条第2款中为期两年的起诉期限。
当动态性的行政协议行为表现为行政性或协议性的不同属性时,个案中的行政协议可撤销依据应当区别对待。最后,在程序上,践行正当程序要求。对此,应当采取能够动态性、系统性回应行政协议双重属性的利益衡量标准,修正我国的行政协议可撤销规则。[10]参见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2017)甘71行终192号行政判决书。关于协议性要达到何种程度,学者之间亦存在实质影响说与缔约否决说的分歧。
葡萄牙法和我国澳门地区的法律,则规定行政协议可撤销,其与行政协议无效同时存在。如果行政机关据此主张解除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只需要满足以上法定条件即可,不必再证明其解除行为符合公共利益。笔者以《审理行政协议规定》第14条为关键词进行裁判文书检索后发现,显失公平是法院援引该条款判决撤销行政协议的唯一理由,浙江、山东、福建等地法院均在有关案件中作出了类似判决。
[2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表意人若以受到第三人胁迫为由撤销合同,则不要求合同相对人知情。其第14条与第16条第2款分别针对行政协议和行政机关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规定了两种可撤销标准,[1]改变了之前法院在司法审判中或适用行政行为可撤销规则或适用民事合同可撤销规则的单一判断标准。如前所述,基于重大误解而产生的行政协议撤销权,呈现了明显的协议性,为此,应当适用我国《民法典》第152条第1款90日除斥期间与该条第3款撤销权可放弃的规定,且该类事由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行政机关承担。
行政性指行政协议存在公权力作用,[16]学理上有关行政协议公权力作用的识别依据呈现标的说、目的说、主体说、兼容说等诸多见解。从规范理性上看,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范体系围绕着具体行政行为而展开,一直以来我国的具体行政行为指的是单方行政行为。
五、结语 虽然《审理行政协议规定》确立的行政协议可撤销区分判断模式值得肯定,但其第14条与第16条第2款规定的两种判断标准均存在明显缺陷。在迟民成案中,法官肯定了民事合同可撤销规则的适用,并基于事实认定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冉克平:《民法典总则视野下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构建》,载《法学》2016年第2期。王学辉、邓稀文:《也谈行政协议族的边界及其判断标准》,载《学习论坛》2019年第1期。
福建兴顺物流有限公司诉福州市晋安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民政行政管理案(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法院[2018]闽0103行初304号行政判决书)。(2)当重大误解成立时不存在行政机关的缔约过错,出于保障原告的意思表示自由,行政协议可能基于重大误解而撤销。行政协议中的行政优益权与传统的单方行政行为相比,具有附从性。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47条至第152条的规定,判决撤销民事合同的要件有三项:(1)原告主体适格,同时诉请撤销的民事合同未超过除斥期间。
协议撤销权与行政优益权虽然都具有单方性,但彼此之间的区别明显。行政协议即使纳入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只有该法第78条是对行政协议行为的专门规制。
如前所述,在我国目前的司法裁判中,尚没有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行政协议的实例。[4]参见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鄂01行终183号行政判决书。
[28]参见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400页。据此,如果欺诈、胁迫是由合同相对人所为,那么被欺诈、被胁迫的表意人皆有权撤销合同。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何早在《审理行政协议规定》发布之前,在以迟民成案为代表的多个行政协议案件中,原告就已经明确拒绝援引民事合同规则的原因。一方面,如果行政协议行为凸显了行政性,那么法院应该援引传统行政行为的审查规则。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行为违法的后果包含了75条的无效、第70条的可撤销和第74条的确认违法三个层次。[16]于立深:《行政协议司法判断的核心标准:公权力的作用》,载《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第2期。
当然,行政机关的过错不能达到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的程度,否则应该按照行政行为违法处理。参见李颖轶:《论法国行政合同优益权的成因》,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除此之外,对于《审理行政协议规定》没有明示的行政协议违法是否可以适用我国《行政诉讼法》70条判决撤销的问题,笔者持肯定观点。2014年修改后的我国《行政诉讼法》虽然将具体行政行为的表述修改为行政行为,但具体性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改变。
以政府特许经营协议为例,经过公开招投标等一系列正当行政程序,被选定的特许经营者基本上不可能主张行政协议存在重大误解。[33]参见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皖13行终25号行政判决书。
[34]对此,笔者结合行政行为理论与民事合同理论进行回应。这样不仅违反同案同判的平等原则,而且不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不过,行政协议中行政优益权的行使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其能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确实值得探讨。1.《审理行政协议规定》第14条可撤销标准的检讨 虽然《审理行政协议规定》第14条规定尊重了行政协议的协议性,但其没有考虑行政协议的实际运作和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革新。
对这三个案件,以下分别简称为楼建浦案、兴顺物流公司案和侯玉莲案。可问题是,将上述欺诈、胁迫规则作为行政协议可撤销的依据,会导致要件悬置。
(2)行政机关对协议相对人行使的变更或解除权,系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且无需再经过法律法规的具体授权。对此,应当采取能够动态性、系统性回应行政协议双重属性的利益衡量标准,修正我国的行政协议可撤销规则。
[7]《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15条第3款将该种情形表述为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单方变更、解除协议。首先,从规范逻辑来看,第16条三个条款的规制内容存在重复与混乱。
在判断行政机关单方、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是否可撤销时,因为司法审查的焦点不是协议撤销权是否成立,而是行政优益权是否有效,所以法官应该确保协议涉及公共利益与协议相对人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有学者提出将共同错误与情势变更作为法定的合同调整事由一并作出规定,[29]不失为一种可行建议。鉴于构成重大误解不要求行政机关具有可归责性,故因重大误解而撤销的判断标准是行政协议可撤销的底线。[40]程明修:《论基本权利保障之禁止保护不足原则》,三民书局(台北)1997年版,第221页。
[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合同法》第54条目前已经被我国《民法总则》及我国《民法典》所修改,但是在行政协议案件中,法官还是选择以我国《合同法》第54条作为判决依据,本文基于实证考察,仍以我国《合同法》第54条为讨论对象。行政协议当事人之间就错误风险分配的约定或者有关的交易习惯,都能作为撤销权的障碍事由。
首先,在依据上,行政优益权的来源并非法律明确授权和协议约定,而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其二,损害协议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机关往往以公共利益的理由混合法定或者约定事由,来正当化其变更、解除协议的行政行为。综上所述,利益衡量标准与单一判断标准与区分判断标准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